2024年四川省科学技术奖励提名项目公示 科技进步类

2024-12-02 11:11

2024年四川省科学技术奖励提名项目

公示科技进步



一、项目名称:西南机插杂交稻的高产高效栽培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

二、提名单位:四川省教育厅

、项目简介

杂交稻是西南最重要的口粮作物。作为全国水稻生产机械化难度最大的区域,西南机插杂交稻生产面临“品种选配难、苗难育秧难栽、群体差易倒伏”三大技术瓶颈。围绕上述问题,项目组历时20年持续攻关,按照“理论创新—技术创建—机物创制—集成应用”的思路,构建了机插杂交稻高产高效栽培理论与技术体系,并推广应用,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。

1. 率先揭示了西南机插杂交稻的生育规律,创建根冠协同的高效群体塑造理论与技术路径。揭示了西南机插杂交稻“前缓中快群体大,根冠失衡抗倒差”的基本生育规律,研明了冠层对弱光辐射和根系对土壤养分的高截获、高吸收和高利用是实现西南机插杂交稻丰产优质高效的关键,创立了以“前松后紧、上直下平”地上部高光效群体和“量大分散”养分高效利用根构型为核心的根冠协同群体塑造理论,提出了“减穴稳苗配置群体、水肥一体调控株型”的光养高效利用群体塑造技术路径,使氮素回收利用率提高22.0%,光能利用率提升37.8%,突破了西南机插杂交稻“难以高产”的理论困境。

2. 创建了宜机品种选配、齐苗壮根育秧、减穴稳苗栽插和肥水一体化管理四项关键核心技术。创立了“两高一大”(高日产、高抗倒、大根量)宜机插杂交稻品种鉴选指标与选配方法,创制了机插杂交稻齐苗壮根育秧技术及参数,发明了“减穴稳苗”机械栽插及群体配置技术,创建了“前减中足后控”肥水一体化管理技术,推动了西南机插杂交稻品种持续更新换代,使育秧成苗率平均提高20个百分点,机插漏插、漂秧、伤秧“三率”和植株倒伏率分别降低2324个百分点,氮肥减量10%-15%,亩产增加50kg以上,垩白度降低19.9%,突破了西南机插杂交稻高产高效栽培的重大技术难题。

3. 创制出机插杂交稻农机农艺融合产品,实现核心技术参数物化。发明了10种育秧关键装置,创制流水线式高效育秧装备,研制宽行距、防沉阻陷插秧机2种,集成了机械化育耕栽农机装备体系;开发出集中排肥装置和无人机追肥系统,构建了“基地追空”的施肥装备体系;研发出育秧苗床调理剂(育苗肥)3个、育秧基质3种、增效肥料及其复合肥产品7个;填补了西南机插杂交稻育插秧与施肥装备和物化产品的空白,实现了“技术+装备+产品”的融合配套,使育秧成本降低75%,机插效率提升16.1%,施肥效率提高17倍,劳均综合作业效率提高88.2%,解决了技术效果难以稳定重演的产业应用难题。

4. 集成创新了机插杂交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模式,近三年推广面积超3900万亩,效益显著。构建了不同茬口机插杂交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模式3套,26项(次)入选全国或四川省主推技术,刷新了四川百亩机插稻700800950kg亩产记录。创建了“一驱四链”推广模式,2006-2023年累计在川渝贵滇推广8542.8万亩,平均增产5.5%~6.8%,增收稻谷262.7万吨,新增效益198.2亿元。授权专利34件,其中发明专利14件;制定四川省地方标准8项,出版专著1本,发表论文164篇。

经张洪程、谢华安、陈温福院士等同行专家评价认为,该成果系统性、创新性强,应用广,社会经济生态效益显著,整体达到同类研究国际领先水平。

、主要知识产权和标准规范等目录

该成果获授权专利34件,其中发明专利14件;制定四川省地方标准8项,获肥料登记证8个。


   表1   主要知识产权和标准规范等目录

微信图片_20241202114755.png

微信图片_20241202114828.png

论文专著目录

    表2 论文专著目录(不超过5/部,非必填)

微信图片_20241202114035.png

微信图片_20241202115044.png

、主要完成人

任万军、李旭毅、陈勇、马均、邓飞、周虹、雷小龙、周伟、曹均成、杨志远、朱从桦、赵飞、易靖、陈慧欢、周磊

、主要完成单位

四川农业大学、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、四川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、开云电子体育、四川省农业机械化发展推广中心、四川耀农农业装备有限公司、重庆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、泰州樱田农机制造有限公司